(相關資料圖)
原標題: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普期刊,蔡元培、竺可楨曾為它撰稿90歲《科學畫報》影響過名家,也影響了普通人
“上世紀60年代初,為擴大知識面、了解國際科技前沿,我閱讀大量科普讀物,最難忘的就有《科學畫報》。讀者當久了,也想當作者試試,我把俄文科普雜志上《藍色陽光電池》一文譯成中文寄給編輯部,很快收到錄用通知。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用‘處女作’2元稿費加母親寄來的1元生日賀禮,買了本《德俄辭典》自學第三門外語。”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里動情回憶道。
昨天,“科技之美——《科學畫報》圖說科技90年主題展”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揭幕,現場展出了這本被珍藏半個多世紀的辭典,以及楊雄里記述的他與《科學畫報》結緣的故事。事實上,在過去的90年間,不少學者、教授和科學家在青少年時期都曾受《科學畫報》熏陶和啟發(fā)。本次展覽選取精彩圖文及檔案、手稿、航天裝備模型、深潛設備模型等珍貴展品,輔以多媒體趣味互動裝置,娓娓道來背后的故事。
進入展廳,映入眼簾的是一整面墻的《科學畫報》期刊封面,從1933年創(chuàng)刊至今,除去5年??瘯r期,共計86張。從創(chuàng)刊號整幅彩色圖畫到藍底銀字銀框設計,再到如今全彩畫幅,《科學畫報》的封面風格雖然在變,但內核從未改變——1933年8月,《科學畫報》由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(chuàng)辦,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普期刊。90年來,它始終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傳播著最新科技知識與創(chuàng)新成果,凝聚幾代科學家“科學救國”“科學強國”的奮斗和夢想。
從本次展覽可以看出,專家撰稿是《科學畫報》一大特色,自創(chuàng)辦伊始,就有蔡元培、竺可楨、任鴻雋、秉志、翁文灝、張孟聞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大家撰稿。展廳摘選刊載《科學畫報》中名家對科學的思考。
它影響過名家,也影響了普通人?!艾F代科技圖說”是《科學畫報》1983年開辟的特色專欄,應讀者來信需求刊登大眾感興趣的“圖說”版現代化生產過程。從保溫杯、搪瓷器皿、火柴、清涼油,到月餅、冷飲、啤酒,再到機械化養(yǎng)雞、魚類加工等,展現了與讀者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生產過程。
展覽現場,各種趣味裝置將互動指數拉滿。比如,1983年第7期介紹了冷飲生產線,展覽以此為素材“復原”了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冷飲車間的冰激凌類冷飲生產和棒冰、雪糕生產線。觸摸屏上可以瀏覽更多物件的現代化生產過程,如雙面刀片、拉鏈、盒式磁帶、豆制品等生產流水線,上世紀80年代老工廠懷舊風撲面而來。
而“玉兔號”月球車模型、“鵲橋”中繼衛(wèi)星模型、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、“深海勇士號”載人潛水器模型等,則令不少小讀者流連。這也正是展覽舉辦的初衷所在——激發(fā)新時代科技自強的信心,激活求知欲和探索欲,埋下夢想種子?!爸挥星嗌倌甏蛐牡谉釔劭茖W,而不是家長逼著學或是老師嚇唬著學,這樣中國的科教才有希望?!敝锌圃涸菏?、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在接受采訪時談到,科教興國不是學者在象牙塔“孤芳自賞”,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參與進來,科普正是其中一條重要的路,《科學畫報》則是有效載體,由此科學家精神才能進一步發(fā)揚。(許旸)